记者 邓丹华通讯员 林琳
(资料图)
不少村民流转土地外出务工,她却反其道而行之,承包土地500亩,每年向社会提供小麦40万斤、玉米20万斤、花生米10万斤、黄豆1万斤。她说服3个女儿(其中两个是大学生)放弃去城市创业的机会,回家乡搞农业种植。她就是汝南县老君庙镇老胡庄村民桂梅。
养猪走上富裕路
1966年,桂梅出生在汝南县老君庙镇老胡庄村,婚后生育了3个女儿,一家5口人靠种12亩责任田维持生活。尽管夫妻俩辛勤劳动,苦心经营,但家庭经济仍然拮据。为了增加收入,1990年,桂梅在丈夫的支持下开始养猪。没有资金就找银行贷、找亲友借;没有技术就向书本要、向养殖大户学习。县畜牧局、乡畜牧站经常有她向畜牧专家学习的身影。母猪投栏后,她把铺盖搬到猪圈里,观察猪的成长变化,科学喂养,精心管理。冬天冻得手脚发麻,夏天热得喘不过气,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的痛苦,但桂梅从未叫苦喊累。看到猪崽茁壮成长,她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桂梅养的母猪产仔率、肥猪出栏率都高于附近养殖户,养殖规模也逐步扩大,母猪存栏由5头增加至30头,年生猪出栏由50头增加至500头,年获利润由5万元增长到25万元。随着养殖效益的增长,她家盖上了新房,添置了现代化农机设备及家电,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康户”。
不能荒废一亩地
近年来,农村出现不少责任田种不好的现象,这深深刺痛着桂梅的心。土地种不好,生产不出优质粮食,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她暗下决心:承包土地!在得到丈夫的支持后,她卖掉生猪、扒掉猪圈,还原农田进行耕种。她将家庭劳动力弱的农户的责任田流转过来,并逐年增多,从2017年的64亩发展到2023年的500亩。桂梅还动员弟弟、女婿参加土地种植,并成立了马德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她把养猪所得利润全额投入农业种植,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及粮食储存库,种植、收割、储存全程机械化。
桂梅(中)向农业专家介绍小麦长势情况。(资料图片)
她的初心,有人不理解。有人说:“猪养得好好的,又去种地,净是瞎折腾!”还有人说:“没日没夜地干,图个啥?”桂梅说,她就是喜欢土地,不忍心看有些土地因不用心种,粮食产量上不去,甚至被荒废。
桂梅深知进行土壤改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举措。为此,她组织召开了土壤改良研讨会,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对土地进行“把脉问诊”,寻求粮食增产良策。她与袁隆平研发团队中博惠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百亩土壤改良剂项目合同。示范田由袁隆平院士团队骨干秦万贵教授设计,中博惠科技公司经理樊坚定监督实施,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回归自然。她还与河南省天中种子有限公司签订了百亩种子试验田合同,项目目前正在顺利实施。
改变传统耕种模式,实施科学种植新方法。在小麦播种上,她变南北方向播种为东南斜8度方向播种,这样播种通风透光,小麦每天可延长两小时光照时间,亩均增产100斤。在花生播种上,她也改进方式,亩均增收花生120斤。附近群众纷纷来请教,在她的指导下进行种植。
三个女儿都姓“农”
桂梅把振兴农业的希望寄托在3个女儿身上,在培养女儿上煞费苦心。她经常给女儿讲农村的发展前景、农业的地位、土地的重要,培养孩子们热爱农村、心系农业的感情,争做建设新农村的合格人才。女儿们理解妈妈的心思,发奋学习,刻苦努力。填写高考志愿时,她们按照母亲的意愿,从第一志愿到第三志愿选择的都是农业类。大女儿马文娟大学毕业后,与爱人在漯河、南阳办起了千头养猪场,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发展前景乐观。桂梅动员女儿女婿把养猪场尽快迁到家乡,得到女儿女婿的积极支持。目前,养猪场正在选择场地。
二女儿马清清高中毕业后按照母亲的意愿在农业上打拼,先在县城附近承包了40座大棚,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后,在自己家的责任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女儿马慧敏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婚后和爱人一起回到家乡,到母亲的合作社里从事农业种植。土壤改良、种植结构调整、推行科技种植,在女婿女儿的指导下,传统种植有了“科技范”。
三女婿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机系,能驾驶,能修理各种机械设备,且忠厚老实、踏实能干。
看到全家人在农业战线上取得丰硕成果,桂梅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奋斗不止 远景可期
谈到今后的打算,桂梅显得特别自信和坚定。她说,自己有3个目标,一是实现流转土地1000亩,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每年向国家提供小麦100万斤、玉米50万斤、花生黄豆油料作物30万斤;二是实现无公害粮食种植。凡是合作社种的粮食,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全部使用有机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为国家提供优质粮油;三是有自己的养殖场、面粉加工厂、油料加工厂。对种植的粮油进行深加工,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并吸收更多的人就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