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动驾驶,很多人理解的是无需人类操控、车辆自主驾驶。的确,这是自动驾驶的终极梦想。前不久,壹DU财经在亦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体验了梦想照进现实。
坐在小马智行Robotaxi上,将近30分钟的路程,车辆在无安全员的情况下,自主完成转向、变道、提速超车,甚至鸣笛,呈现了“丝滑”的自动驾驶体验。
(资料图片)
不过,限定区域的L4级别自动驾驶并不是当下行业主流,依托于主机厂的L2及L2+辅助驾驶,才是当红炸子鸡。
L2是现实的市场需求,L4是未来的理想方向,此前专注于L4研发的自动驾驶公司,该如何抉择?有没有可能两者兼得?
01 车企加码NOA,L2受追捧
8月8日,理想汽车在2023Q2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已为超过 38 万家庭用户提供高速NOA 功能,行驶里程超2.3亿公里,并向北京、上海早鸟用户推送了城市NOA功能,年底覆盖100个城市。
这是车企加码NOA,尤其城市NOA的最新代表。虽然各家叫法不同,包括小鹏汽车的NGP,蔚来的NOP+,以及NAD、NOH、NCA等等,但它们本质上是一类,均介于L2和L3之间。
在理想之前,小鹏汽车于2022年9月,率先在广州试点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目前,小鹏城市NGP已覆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
今年7月,蔚来宣布城区NOP+开启商用,目前NOP+已经在北京城市环路及快速路、高速公路实现全覆盖。
华为则宣布,今年三季度,AITO问界M5智驾版将率先在15座城市落地不依赖高清地图的城市智驾领航辅助功能。长城汽车旗下毫末智行也宣布,城市NOH功能将于三季度实现,将依次搭载在魏牌摩卡DHT-PHEV和蓝山上。
智己汽车表示,今年10月开启“城市NOA”公测,2024年,“通勤模式”覆盖全国100+城市。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今年1-5月,国内L2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约为40%,已经成为了当前主要的驾驶辅助方案,而去年同期仅为28.8%,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纷纷上马NOA,不仅是车企技术领先的体现,还是真实的市场需求,更是决胜未来的关键。J.D. Power 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显示,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化体验权重达14%,仅次于汽车质量(18%)、汽车性能(16%),成为影响购车决策的第三大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说前两年,用户更关注续航里程,那么,现在用户更关注智能化体验,尤其是辅助驾驶方面。
兴业证券研报认为,国内车企城市NOA功能2023年下半年有望大规模落地,对用户来讲,高阶智能驾驶的体验将大幅度提升。这意味着,汽车产品将进入下一个代际跨越,即智能驾驶的代际升级,进而产生整车格局的变迁,相关能力较强的车企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对车企来说,NOA是一场不得不应对的战役。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西部证券不仅将2023年定义为“城市NOA元年”,更预测:2023年搭载NOA的汽车总量或达70万辆,2025年可能达到348万辆。其中,支持城市NOA功能的车型占比将从2023年的17%上升到70%。
不论L2辅助驾驶,还是L4有限定区域的自动驾驶,都绕不开主机厂,主机厂是自动驾驶生态中的支柱和桥梁,再好的技术也要通过主机厂落地、生产、销售,通过主机厂让更多消费者感知。
当主机厂选择L2辅助驾驶量产,自动驾驶相关公司自然也要跟随这一步伐。
02 被动or主动,初创企业降维进场
自动驾驶领域,车企、互联网大厂、初创企业是三大流派。初创企业是一大亮点,它们多以L4、L5完全自动化驾驶为愿景,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外涌现,在技术竞赛和资本市场拿下耀眼成绩。
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对壹DU财经表示,自动驾驶赛道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而创业团队通常具备较强烈的愿景和凝聚力,不太会考虑短期KPI,这正是初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独特优势。
过去几年,这类初创企业确实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只不过,从去年开始,国内外以L4为目标的这类公司迎来“寒冬”。
之所以遭遇“寒冬”,根本原因是商业化受挫,而这又取决于自动驾驶公司对于现实与未来的抉择。有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内部过于追求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而忽视了规模化以及法律法规、道路情况等现实因素。而在小马智行看来,这是由于人们预期被过度拔高,和现实发展存在落差造成的。
以曾被寄予商业化厚望的自动驾驶卡车为例,其应用场景较为固定,且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自动驾驶具备较大的落地可能和降本效果,但受制于技术、政策法规和成本等因素,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交付迟迟跟不上。
图森未来联合创始人陈默曾吐槽,目前自动驾驶行业最大挑战不在于软件研发,而是硬件能否按时可靠地进行量产交付。
当然也不是所有公司都受形势所迫,事实上,对于专注自动驾驶的公司来说,L4做得好,下场做L2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张宁对壹DU财经表示:“长期来看,L4肯定是价值更高,市场前空间和前景更大。但我们看到L2+市场正蓬勃发展,高性能芯片、传感器量产上车,使得L4积累的技术应用到量产车型上成为可能,我们希望让更多消费者尝鲜体验到更完善的自动驾驶能力,带来完全不同产品体验。”
于是,一方面瞄准L4高级别自动驾驶不放松,另一方面“降维”进入L2及L2+级别自动驾驶,更好地实现商业化,成为众多自动驾驶公司的选择。
任正非把这种策略叫做“攀登珠峰、沿途下蛋”,他曾在内部讲话中说,“无人驾驶就是爬珠峰,爬山过程中,有人可以半路去放羊,有人可以半路去挖矿……。把孵化的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这就是‘沿途下蛋’。”
2022年12月,轻舟智航推出基于地平线征程 5 芯片的“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发力“高速+城区”NOA业务。
2023年1月,小马智行发布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小马识途,包括PonyClassic、PonyPro、PonyUltra等低、中、高三款方案,其中,PonyClassic可以数千元的全套智驾硬件成本,实现高速NOA、记忆泊车与主动安全功能;PonyPro则为城市NOA+自主代客泊车,而PonyUltra城市NOA可以媲美L4级Robotaxi的功能体验。
2023年3月,元戎启行发布不依赖高精地图的DeepRoute-Driver 3.0,并基于此推出两款辅助自动驾驶产品——D-PRO和D-AIR;4月,Momenta联合智己汽车宣布,智己高速高架NOA领航辅助功能正式上线。
03 自动驾驶的小马样本
众多初创型自动驾驶公司中,小马智行是个值得观察的样本。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其布局广泛且落地扎实,而且多头并进,兼顾今天和明天。
目前,小马智行已布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货运服务(Robotruck)以及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POV)三大业务板块;并与丰田、上汽、一汽、广汽等主机厂合作量产车型,与如祺等联合推出Robotaxi运营服务。
在其最早布局的Robotaxi领域,其经历了“主驾无人,副驾有人”、“前排无人,后排有人”等不同测试阶段,获得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试点等许可,并成为北京“全无人化+收费”商业化试点企业,这意味着,制约Robotaxi的安全员等人工成本将完全消除,距离Robotaxi实现商业化,已经近在咫尺。
Robotruck领域,小马智行在2022年7月,宣布与三一重卡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开展L4级自动驾驶重卡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合资公司计划于2024年开始大规模量产。
POV领域,今年正式发布包括城市NOA、高速NOA在内的辅助驾驶软件方案“小马识途”,以及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方载”、数据闭环工具链“苍穹”,加大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领域应用场景的落地。
小马智行是三条腿走路,既“攀登珠峰”,也“沿途下蛋”,同步推进L2与L4,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多重场景的落地。小马智行的做法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合作伙伴,尤其主机厂共同推进。一个典型代表是,小马智行与丰田的深度合作。
2019年,丰田与小马智行就开始在中国测试自动驾驶试点项目,之后丰田作为战略投资人领投,出资4亿美元参与小马智行B轮融资。双方在车辆平台和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维度开展共同研发,小马智行第五、第六代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均搭载在丰田旗下多款车型上,壹DU财经在亦庄体验的小马智行Robotaxi车型正是雷克萨斯RX。
双方最新的合作是,本月初,广汽丰田、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和小马智行签署了三方协议,总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计划年内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运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合资公司将提供广汽丰田生产的用于Robotaxi的丰田纯电动车辆平台,搭载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
看得出来,小马智行仍在持续加码Robotaxi,在L4级别加快推动规模化,进而降低成本,加速商业化变现。张宁对此比较乐观,他认为,2025年左右,L4级别的Robotaxi会真正走向市场和大众,量产的规模化带来成本急剧下降,进而进入真正的盈利周期。
在L2及L2+领域,小马智行通过L4降维,以及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期待杀出一条血路。
结束语
自动驾驶是为数不多,真正能带给人们想象空间和颠覆性体验的技术与产品。尽管行业发展一波三折,但对于投身其中的企业,我们还是应该报以乐观期待。小马智行也对壹DU财经表示,“作为一线从业者,以小马智行过往六年发展来看,自动驾驶技术仍在不断向前发展与突破。”
正如5年前,有多少人会相信可以在北京繁华的街道坐上无人驾驶的出租车,虽然还存在法律法规、规模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谁又能说预测5年后,自动驾驶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有理由相信,度过从0到1阶段的自动驾驶,将迎来更快的进化。
关键词: